有关郑和航海的几则史料(明)(2 / 2)
巴喇西使臣沙地白是受巴喇西国王派遣出使中国的,带有国书即“金叶表”和“贡品”,是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动他途中曾滞留多国,历时达十来年,最终到达中国递交国书,可见出使的目的地是中国
就是说在公元1500年以前巴喇西国就已经知道中国,并且有与中国交好的强烈愿望,而且已掌握了到中国去的航海线路,当然还具备了相当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西方的航海家哥伦布虽然于1492年到达了美洲,但他没有到过中国,不可能使巴喇西产生与中国交往的愿望惟一可能的解释就是:
在公元1500年以前中国人已到达过南美洲,到达了巴喇西,带去了国书和瓷器等礼品,当然还有航海图,并与巴喇西友好交往那么,在15世纪能到达美洲的,只有郑和指挥的船队,也只有他的船队能代表明王朝往各国“开读赏赐”,而他最后一次航行是1431年出发的
11世纪到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还没有大举入侵南美洲,南美洲还完全是印地安人的天下巴喇西是印地安人的大国,物产非常丰富,已有相当发达的明,这使得它有能力进行环球性的航海巴喇西与中国明朝的交往,无论对中国、对印地安明还是对人类历史,都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祝允明的记载为孟席斯的见解提供了重要佐证,问题解决了一半问题的另一半是找到直接证据,尽管很难,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研究郑和航海的有关史料时,有三点值得注意:一、即使是最详细的《瀛涯胜览》和《星搓胜览》,也不是郑和航行的全部记录,它们的作者马欢、费信也只参加了其中的部分航行,有很多活动现在已知的献中并没有记载
因此,不能认为没有记录的就没有发生过;二、郑和航行并不是船队所有船只都一起行动,而是经常派出分队到一些国家去活动,有几次船队被巨吹散,有些船就失踪了
祝允明在另一部书《前闻记》中摘录了有关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航行的一些情况,可惜他没有全部照录,只是“漫记其概”这次航行全部人员达27550名,规模庞大
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开船,八年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在今阿剌伯半岛)二十日“大舟宗船回洋”,很清楚是指挥船(“宝船”)返航,还有其他船继续往各处活动在《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中也经常说到“分舟”往某国的事
至于船队飘散,也有记载,刘大夏就说宣德年间那次航行死了数万人其实并不是都死了,有失踪的,有些船飘航到美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明朝的献、档案,尽管散失了不少,但留存到今天的仍然浩如烟海,整理出来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丰富的明朝献中,是不是埋藏着有关中国人到达美洲的记载呢,有可能但要整理全部明朝献档案,按现在的整理度,据专家估计大约还要100多年;
三、这一研究也有赖于美洲历史的考证与研究,这在中国史界是个薄弱环节由于美洲原住民的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给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也不是无可作为
例如,巴喇西使臣沙地白所携带的“贡品”中有玻璃制品,有“胡里丹”,如果能在巴西找到印地安人(或叫“印加人”)当年制造的玻璃制品,或考证并找到“胡里丹”,就有了的证据
郑和航海史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应该是综合性、多科的研究,史料的搜集也应该在多个领域进行对史料也要作综合性的思考,不能囿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希望对郑和的研究引发史研究从观念到方法的突破<div style=disy:none>百度搜索泡书阅读最最全的小说